近年來,前陽鎮農民村憑借柳林河流域優越的自然稟賦,立足“一村一品”目標,通過示范引領、新技術運用,推廣“稻蟹共養”生產模式,實現河蟹和水稻雙增收。
豐收時節,在農民村村民王忠海開辦的合作社車間里,剛完成脫殼的新米正在進行加工、包裝,準備發往外地。多年來,作為黨員示范戶,王忠海除了自己種植1200畝訂單水稻外,還帶動農戶種植水稻200多畝。今年,他引進干細胞水稻技術,調節水田碳氫氧吸收量,實現稻米無藥殘、提早成熟7至10天、畝產增產10%,為全村水稻增產增效提供了新的經驗參考。
“今年是頭一年種干細胞水稻,價格比之前種植的普通水稻一斤高出5毛錢左右。綠色生產加上柳林河水質好,種出的大米口感也好,客戶回頭率高,下年還要擴大生產?!蓖踔液=榻B。
柳林河流域所產稻米素有“貢米”之稱。農民村地處黃海與鴨綠江交匯沖積平原處,柳林河穿村而過,淡咸“兩合水”滋養了全村5000多畝優質水田,為全村打造“一村一品”、發展生態大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農民村黨總支書記閆志新表示,近年來,村里引導專業合作社、種糧大戶發展“蟹田”生產,并與示范農場和糧育種業示范站保持聯系,為農戶選種和技術提供保障。
采用“稻蟹共養”生產模式,河蟹既可以清除田間雜草,預防水稻病蟲害,同時分泌物又能提高土壤肥力,保障河蟹和水稻質量。截至目前,農民村共推廣“蟹田”100畝,每畝綜合效益達2500元,比普通種植方式增收1000元左右。
村民孫云波開辦的合作社也有部分“蟹田”,他給算了一筆經濟賬:“稻蟹共養”生態環保,河蟹、大米價格都好,地租也就跟著水漲船高,以前500元每畝,現在提高到550到600元每畝,增加了農戶對外土地承包的收入。
通過示范引領、科技創新,農民村逐步走上了水稻生態種植之路,現已成立水稻專業合作社13家,注冊多個自有商標,基本實現生產、加工、銷售一體化發展,“一村一品”建設步入快車道。
陳鴻軍 張瑞